在很多人的眼里,考古等同于“官方盜墓”,民間甚至還有“考古白天作業,盜墓夜里點燈”這樣的順口溜。作為考古領域的專家,項木咄每每看到類似這樣的言論,都會被氣暈過去……但是氣歸氣,科普還是得做,不然大眾的誤解只會越來越深。近日,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碩士,也是知乎上的考古大V項木咄的新作《圍觀考古現場》由華文天下策劃推出,在這本考古著作中,有深埋在千年風沙之下的精絕古城,有隱藏在三湘大地的馬王堆古墓,有沉睡在中原大地的賈湖遺址,也有顯露于陸地之上的奧杜威峽谷。從國內到國外,11個在考古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遺址,為我們開啟了一堂精彩的考古科普課。
何為考古?何為盜墓?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因為盜墓類小說的風靡,再加上近幾年曹操墓、?;韬钅沟鹊弁跄乖岬陌l掘,讓大眾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考古隊和盜墓賊一樣,只對墓葬進行發掘。但其實,考古的研究范圍遠不止墓葬。根據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先生的說法,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所以說,古代的城址、燒窯的窯址、冶金的礦址,甚至是古代戰場……但凡是古人遺留下來的遺跡,考古隊都要發掘,都要研究。而且,人類的整個歷史時期,上至百萬年前的舊石器社會,下至唐宋元明清,考古隊都要研究。
相較于考古,盜墓賊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可以賣出高價的文物,這些通常是世俗意義上的可以收藏的寶貝,例如金銀器、瓷器、青銅器等。這些文物價值當然很高,但在考古學家眼中,它們的重要性未必比得過出土的破碎陶器、不起眼的動物骨骼等。正是依靠這些盜墓賊瞧不上的“破銅爛鐵”,考古學家才能夠還原出古代人的生活。
項木咄舉例說:“牙齒是我們身體中最堅硬的部分,所以即使是幾千年后,古人的身體全部腐爛了,牙齒也能夠大概率保存下來。而這些牙齒,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信息。人類從狩獵采集轉向谷物栽培,主食淀粉類的食物會造成齲齒發病率上升;水中如果含有過量的氟化物,則會使牙齒變黃。這些信息,都能夠通過牙齒反映出來……”
最后一點,考古與盜墓目的截然不同。盜墓純粹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考古是為了復原古代的社會?!盀榱诉_成這一目的,我們就需要用一套完整科學的法則,將發現的那些事實和現象轉化成對過去有意義的解釋?!?/p>
提及盜墓,項木咄介紹了20多年前發生在湖北荊門的“古尸案”。這具古尸是目前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外形、骨骼基本保存完整的戰國女尸,距今2300年之久,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尸還要早200年?!叭绻@具古尸是由考古工作者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話,說不定又是一個具有世界性意義的考古發現。只可惜,被一幫盜墓賊愚昧、野蠻地從古墓中盜出,肆意破壞,最終面目全非……雖然后來科學家們對古尸進行了剖檢,對古尸的保存狀況和保存原因進行了研究,但由于古尸離開了原生的埋藏環境,古墓內部被破壞殆盡,尸體保存完好的原因、條件均缺乏研究依據,導致多項科研工作無法進行。實在是令人扼腕?!?/p>
精絕古城到底有沒有?考古大V告訴你
項木咄對歷史考古有著與常人不一般的專業與執著,這種專業與執著體現在《圍觀考古現場》中,就是對考古現場以及其背后隱藏歷史的敘述與挖掘。比如以天下霸唱《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引入第一座考古現場“精絕古城”,首先提出問題,這座古城是天下霸唱天馬行空的杜撰還是歷史上確有此城,之后再結合歷史史料對其真實性進行合理推測判斷,最后再運用實地考古發現最終印證其客觀存在性。而在以專業眼光對精絕古城的前世今生進行詳盡回顧與說明的同時,項木咄也真實再現了上個世紀之初國將不國之際,以精絕古城為代表的歷史遺跡被國外探險家和考古學家肆意發掘、盜取的遺憾往事。連年的軍閥混戰,掌權者除了爭權奪利無暇他顧,又怎么會注意到小撮人在茫茫黃沙之中的所作所為呢?大批文物的流失,不能不說是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這本《圍觀考古現場》,項木咄用“破案式”的考古學思維,帶領讀者圍觀11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現場,項木咄表示,這11個考古現場的選擇,有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作為一本面向大眾的科普書,本書選的遺址盡可能要有大眾知名度,且有意思;第二,要多樣化,不僅僅局限于墓葬,所以加入了青州龍興寺窖藏遺址;不僅僅局限于國內,所以加入了奧杜威峽谷遺址;不僅僅描述正面,所以加入了日本的舊石器考古遺址造假事件。第三,還要與傳統的考古類科普書有區別,加入了很多科技考古方面的知識點,所以有了賈湖遺址這樣看似“小眾”但實則極具意義的遺址。
去年夏天,湖南考生以676的高分報考北大考古系引發關注和熱議,“考古學”一時成為“熱詞”。不過,在項木咄看來,大家追捧的“考古熱”是受國內文化輿論環境的影響,《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綜藝節目的持續走紅,敦煌、故宮等著名文化遺產在互聯網備受追捧,導致大家對考古這門神秘的學科感興趣,愿意去了解,愿意去關注,“這是大好事。但我并不覺得現在是‘考古熱’,大部分人也僅僅局限于感興趣層面,真正有志于這一方面的人還是寥寥的?!?/p>
項木咄告訴記者,考古,不只是一種學術研究,也并不僅僅是因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這么簡單,不管是在回顧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啟迪政治智慧還是感悟人生哲理,都只是很小一部分,“歷史這座巨大的寶藏值得我們一生去發掘,希望這部作品直接將大家帶到觸摸歷史的邊沿之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校對 蘇云